对于这个问题,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医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是一种由于人体脑部发生病变从而导致患者在智力等方面下降的神经科疾病。患者往往会表现出行为异常与发育迟缓,随着年龄的增大患者还会表现出智力低下,可以说是一种严重危害巨大的疾病。因此及早发现这种疾病就给治疗多了一分把握,那么究竟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小儿脑瘫的诊断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医生对于小儿脑瘫的诊断方法的介绍。
小儿脑瘫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这四个方面进行
一、反射异常;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脑瘫小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脑瘫小儿各种保护性反射延缓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小儿1个月扶成直立位时,小儿能竖头,4个月直立位时将小儿躯干向左右倾斜时头能保持正中位。脑性瘫痪小儿不出现此反射。正常4~5个月小儿扶成坐位时,如突然向一侧倾斜其躯体时,能伸出上肢,做支持躯体的姿势,而脑瘫小儿不出现此动作。8~9个月的正常小儿能引出"降落伞反射",脑性瘫痪小儿不能引出。
二、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三、肌张力异常;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四、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延缓消失,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
(2)仰卧位 也受紧张性迷路反射影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一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 Moro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关节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4个月以后的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
“”脑立体定向仪+神经调控技术 脑瘫诊疗新技术新选择
“”脑立体定向仪:该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痛苦小,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术后即可下地行走,手术时间短,大脑图像重建只需30秒,颅内病灶的三维重建只需20秒,而且可以专业观察病灶的位置、体积、大小、与周围脑组织的比邻关系,手术路径规划只需15秒,20分钟即可结束手术,手术创伤可以忽略不计,手术风险为0.5%,手术后不留瘢痕;住院8天即可出院。
神经调控技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采用电刺激或药物手段改变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从而来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温馨提示:关于以上内容大家现在应该有了足够的了解了,希望您能够清楚孩子足内翻是不是代表患上小儿脑瘫,只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尽快的摆脱疾病的困扰,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