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的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踝关节畸形。足内翻可以发生在单足或双足,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足的肌腱和韧带(后侧和深部的)发育出现故障,未能与足部其他的肌腱韧带的发育保持同步,其后果是这些肌腱和韧带将足的后内侧牵拉向下,导致足向下向内扭转,足部的各块骨头因此处于异常的位置上,足部内翻、僵硬,并且不能回到正常的位置。
足内翻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足内翻的危害是什么?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足内翻的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脑立体定向仪+神经调控技术”直击足内翻孩子受损的脑部神经系统,效果看得见!
脑立体定向仪与传统脑外科导航手术比较: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戴笨重的框架,无需漫长的等待,手术痛苦小,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术后即可下地行走,手术时间短,大脑图像重建只需30秒,颅内病灶的三维重建只需20秒,而且可以专业观察病灶的位置、体积、大小、与周围脑组织的比邻关系,手术路径规划只需15秒,20分钟即可结束手术,手术创伤可以忽略不计,手术风险为0.5%,手术后不留瘢痕;短时间内即可出院。医疗外科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机器人、电子、通讯、控制、图像处理、图形学、虚拟现实、医学和微创伤手术等先进技术。外科机器人具有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安全性强等优点。》》》“机器人脑外手术定位技术”的治疗费用?
在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中,脑立体定向仪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标示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穿刺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神经调控技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采用电刺激或药物手段改变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从而来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神经调控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原先的毁损和切除而言,它重点强调的是调控,也就是该过程是可逆的,治疗参数是可被体外调整的,它是借助植入设备(电极和泵),通往电刺激和药物来发挥作用的,从根本上解决了脑瘫患者引起的:肌痉挛、剪刀步、足尖着地,马蹄足、足外翻、膝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腕下垂、拇内收、手指屈曲、流涎、歪嘴、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脑瘫症状。
温馨提醒:盲目求医不但因巨额医疗费用而使得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孩子也没收到理想治治疗果。治,看不到希望且难以承担巨额费用;不治,孩子又会落下终身残疾!这不但是患儿家长较头痛也是较关切的问题,也引起全社会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成都西南脑科医院为确保每位足内翻患者得到佳的治治疗果,坚持医生亲诊。如果您需要来院就诊,请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以免遭遇医托,本院医生热线:028-68760707,医生们一定会给出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