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脚尖,指小儿尖足,是脑瘫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尖足即宝宝站立时脚尖着地,两腿交叉,医学上谓之“剪形步态”,大多是肌张力高造成的,往往提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发育异常、早产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运动及姿势异常。尖足,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并进行及早治疗,小儿尖足是可以治疗的。
尖足有生理性尖足和病理性尖足,即正常的和异常的
病理性尖足:由于病理性尖足往往提示宝宝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需要引起家长足够重视。
生理性尖足:一岁以内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阶段会出现生理性性尖足,主要在4个月左右扶站立位蹦跳阶段和10个月左右开始持续站立阶段,随着生长发育尖足会消失,这种即为生理性尖足。生理性尖足需要家长密切随访观察。
1、尖足长期存在不消退;
2、尖足伴有运动发育落后;
3、小于4个月即出现尖足;
4、尖足程度比较明显;
5、尖足伴视听反映不灵敏;
6、尖足伴其他异常姿势。
由于4月和10个月阶段的尖足现象既可能是生理性尖足也可能是病理性尖足,家长难以区分,建议到专业医院检查鉴别。
3—6个月为翻身发育期。翻身发育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项:
A、颈立直反射动作,主要见于新生儿,是在Moro反射与颈立直反射支配下,由于肌紧张分布差造成的。
B、头背屈曲,角弓反张:翻身动作从肩向一侧回旋开始,按脊柱伸展,头背屈呈角弓反张位,多只能翻至侧卧位。
C、自动翻身:属皮质下支配,多无目的性,以骨盆带抬高,躯干屈曲开始,可完成整个翻身动作。
D、有目的的翻身:在皮质的支配下有目的性翻身,肩与骨盆可同时向一侧回旋,并可成四爬位或坐位,动作可灵活调节。
不会翻身,发育多停留在A项或B项,说明处在原始反射支配下,中脑和皮质水平的立直和平衡反应未发育成熟。
常用翻身训练:
(一) 训练时,将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也可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臂上举过头,将两臂左右交叉,从而带动患儿身体向两边侧转身。
(二) 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向左翻时,右腿曲向左侧扭动,并同时逗引其头向左侧旋转,这样身体的重心就随着头,腿的带动翻过来,这样很好得训练了肢体的转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协调。
(三) 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让患儿向左翻身时,使患儿右腿屈曲,跨过左腿中线,使左臂屈曲,并逗引其头部慢慢向左倾斜使患儿身体随着球的滚动来完成翻身动作。
(四) 患儿横躺在楔形垫的斜面上,斜面可以辅助患儿躯干的旋转。
“”脑立体定向仪+神经调控技术引领诊疗界
脑立体定向仪与传统脑外科导航手术比较: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戴笨重的框架,无需漫长的等待,手术痛苦小,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术后即可下地行走,手术时间短,大脑图像重建只需30秒,颅内病灶的三维重建只需20秒,而且可以专业观察病灶的位置、体积、大小、与周围脑组织的比邻关系,手术路径规划只需15秒,20分钟即可结束手术,手术创伤可以忽略不计,手术风险为0.5%,手术后不留瘢痕;短时间内即可出院。医疗外科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机器人、电子、通讯、控制、图像处理、图形学、虚拟现实、医学和微创伤手术等先进技术。外科机器人具有精确度高、重复性好、安全性强等优点。
在机器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中,脑立体定向仪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标示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穿刺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靶点定位后,动力机械臂能以0.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确保手术准确无误。
神经调控技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采用电刺激或药物手段改变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活性从而来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医生提示:脚尖着地危害大,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孩子外形美观,还会造成孩子走路异常,医生提醒患者家属面对脑瘫疾病要积极的治疗对抗,早治疗有助于提高疾病的康复效果。另外,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关键。若有疑问可点击在线咨询或拨打救治热线028-68760707。